我国最大禽畜沼气发电工程发电
各级政府应着重考虑在后疫情阶段如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就业意愿、能力和技能,特别要关注已经实现脱贫,但受疫情冲击又可能返贫的特定群体的发展状况。
因此,继续依靠投资拉动经济,尽管当期GDP增长的效果显著,但长期的增长代价会越来越高。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,耐用消费品需求受的冲击最大,下跌幅度更达58.6%。
进入专题: 新冠肺炎 经济增长 健康中国 。医疗行业在GDP中占比持续上升 有关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,可以从两大方面进行分析。题记:2021年7月3日,北大国发院EMBA论坛第54期举办,本文根据北大博雅特聘教授、国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、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教授的演讲整理。如果正向力量足够强大,有可能显著降低甚至抵消医疗服务业受劳动密集型约束的负向影响,从而提高相关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。从2020年初以来,大约平均每天死亡人数高达7299人。
新冠疫情对全球GDP的影响。在经济学里,消费比重随收入增长而递增的物品称为奢侈品。现在中部地区的城市和城镇饱受诟病,除武汉外,大部分省会城市规模都不大,但首位度比较高,说明二级城市规模比较小,二级城市要和省会城市互相协调,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
第二,是技术密集型产业,需要有技术支撑。农民人均建设用地比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大几倍,中部很多山区像大别山、罗霄山、太行山、中条山等,还居住大量人口,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,山区人口会相应减少,生活水平将得到明显提高,生态环境也能得到充分保护。郑州也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,米字形交通体系,使郑州市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。但是,未来经济发展还是要靠工业,中部地区应主要发展制造业,制造业有三大特点,第一,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需要丰富的劳动力。
城镇化本身就是绿色的,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后,有利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。第三,也是资本密集型产业,资金需求较大。
另一方面,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,个别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通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,能够增加就业岗位,城市经济也将实现高质量发展。值得关注的是,现在国家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,通过划定三区三线,三区即建设空间、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,三线即城市城镇发展边界、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。自2004年首次提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至今已有17年,这期间中央多次专题讨论中部地区发展。今年3月30日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,审议《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为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我国劳动力过剩时代已经过去,现在供求基本平衡,劳动力丰富成为中部很大的优势,一方面,能够吸引更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聚集,进而推动城市规模扩大。在新发展格局中,中部地区承担着怎样的重任?有哪些发展潜力可以进一步挖掘?为此,《经济》杂志、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、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原所长肖金成。首先,中部地区消费潜力巨大,消费水平高。平原地区农村住宅用地较多,随着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,农村人口减少,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,很多宅基地已人去房空,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,既能保证农田不减少,也能保障粮食安全。
中部地区很多县域以农业为主,由于人口多、人均土地少、人均收入低,乡村振兴遇到很大的难题在新发展格局中,中部地区承担着怎样的重任?有哪些发展潜力可以进一步挖掘?为此,《经济》杂志、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、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原所长肖金成。
过去认为中部地区地处内陆,对外开放不占优势,现在这种区位劣势正在转变。第二,城市要高质量发展。
中部地区很多县域以农业为主,由于人口多、人均土地少、人均收入低,乡村振兴遇到很大的难题。有的地方操之过急,意图把农村人口集中起来,扩大农业用地,增加城市建设用地,引起农民的不满。可以说,十四五时期,随着新发展格局的确立,中部每个省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,发挥自身优势,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,当然也会承担更大的责任。城镇化本身就是绿色的,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后,有利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。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,人口转移到城市,留在农村的人口收入也将得到明显提高。城市规模的大小要根据发展的客观趋势来确定,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要留有余地。
《经济》:2020年中部六省名义GDP为22.2万亿元,为全国名义GDP增长贡献了21.9%,中部各省发展基础良好,下一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实现增长的同时提质增效? 图片 肖金成:第一,产业结构要升级。此外,中部地区的城市规模虽然不大,但数量较多,已形成中原城市群、长江中游城市群、江淮城市群、长株潭城市群等,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,城市功能也会加强、质量得到提高,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。
自2004年首次提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至今已有17年,这期间中央多次专题讨论中部地区发展。安徽已被纳入长三角经济区,江西向东对接长三角,向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,山西与京津冀联系很密切,未来也将融入环渤海经济区。
另一方面,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,个别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通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,能够增加就业岗位,城市经济也将实现高质量发展。《经济》 :在十四五开局之年,再提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有何要义? 肖金成:中部六省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意义重大。
农民人均建设用地比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大几倍,中部很多山区像大别山、罗霄山、太行山、中条山等,还居住大量人口,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,山区人口会相应减少,生活水平将得到明显提高,生态环境也能得到充分保护。值得关注的是,现在国家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,通过划定三区三线,三区即建设空间、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,三线即城市城镇发展边界、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。总体来看,湖北、湖南、河南三省位于京广交通线上,京广经济带被称为中国的脊梁,十四五时期定会集中发力。但是,未来经济发展还是要靠工业,中部地区应主要发展制造业,制造业有三大特点,第一,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需要丰富的劳动力。
首先,中部地区消费潜力巨大,消费水平高。第二,是技术密集型产业,需要有技术支撑。
来源:《经济》杂志-经济网 记者 张军红 翟晓汀 进入 肖金成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部崛起 高质量发展 。第三,也是资本密集型产业,资金需求较大。
此外,中部地区在土地政策上要有所突破,可推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,该政策曾在重庆试点,并取得较大成功。武汉九省通衢,是长江经济带和京广京哈南北大通道的交汇点,发展潜力巨大。
《经济》:当前掣肘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在哪?应该如何把握政策推进节奏? 肖金成:中部地区属于粮食主产区,是农业生产基地,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占用很大空间,这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。中部地区地势比较平坦,过去以农业为主,是小麦、水稻的主产区,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。现在中部地区的城市和城镇饱受诟病,除武汉外,大部分省会城市规模都不大,但首位度比较高,说明二级城市规模比较小,二级城市要和省会城市互相协调,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需要注意的是,要让农民自愿地按照政策把弃置不用的宅基地恢复成农田,而不宜强制搞集中居住。
今年3月30日,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,审议《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为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。第三,中部地区承东启西,连南贯北,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。
平原地区农村住宅用地较多,随着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,农村人口减少,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,很多宅基地已人去房空,通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,既能保证农田不减少,也能保障粮食安全。第三,推动乡村振兴,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。
未来,要通过建设小城镇和特色小镇,吸引农民到临近的城镇居住,把分散的宅基地恢复为标准农田,在节约土地的同时,改变农民的居住状态。《经济》:此次中央部署中部地区发展,提出六个着力,要求绿色崛起。
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,欢迎您提出来!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果侵犯了您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!
上一篇:朱棣文称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落后
下一篇:美印签能源备忘录 加强新能源合作